浮桥丨水天之间的群岛浮桥
浮桥是一类特殊的构筑物,是漂浮于水面上的桥,通常没有大型水下固定构件,大多是临时性的,同时仅以通过水面为主要功能。Christo夫妇于2016年在伊塞奥湖创作的短期使用的漂浮码头,以及设计师Marshall Blecher与Fokstrot共同完成的哥本哈根迷你浮台,这类兼备设计、功能和艺术的已建成的浮桥并不多见。对我们来说,浮桥是一次有趣而富于挑战的经历。
去年由A8设计中心代表万华地产委托我们设计的这座浮桥,旨在连接麓湖水城麓客岛C9地块美食岛和日本艺术家关口恒男设计的“成都彩虹小屋”,直线距离70余米。设计要求“低成本新设计”,需尝试新形式和材料的突破,并需要可以满足十年的使用周期,以及后期的可拆除性。除了严控的造价,我们还要面对浮桥设计中必要的丰富形式、附加除通行外的其他功能、因水位变化而需要处理的驳岸交接方式等等诸多问题。还未品味有趣,挑战便已经兵临城下。整个设计过程分为大致三个阶段,概念不断演变优化,每一步对于最终的合理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初的设计概念:消失的浮桥
消失其实便是消隐,通过浮桥面层近似湖水色泽的材料,映射天空浮云,并在浮桥两侧及中间局部设置隐藏于水面下的、透水的亲水区,这样就可以在取消护栏的同时丰富浮桥亲水功能,并最终达成尽可能消隐浮桥、水桥一色的设想。
为了最大程度获得浮桥的稳定和消隐,我们进一步提出并构想了“预浮力”的概念,就是利用固定在湖底的、可动态收放的钢缆将浮桥在无附加荷载的情况下,加载并拉至额定承载水位后临时固定,钢索未来可随水位变化而调整,这样便可使浮桥在额定荷载范围内不会下沉、不会晃动,确保了稳定性,同时甚至可以将浮桥露出水面的高度控制在几厘米内,无限接近水面,无限接近消隐的最终呈现。由于麓湖水面存在一定的高差变化,解决驳岸交接问题会是另一个难点。
为了有别于彩虹小屋和岛屿边缘的曲线形态,实现像素化映射天空的表达,我们选择通过四五种尺度的正六边形为母体进行组合链接、咬合叠加,并在一条轴线上小幅错落震荡。在材料上采用喷砂凸纹处理的不锈钢,反射的同时兼顾防滑。亲水区局部穿孔透水,使之不受浮力影响。在构造方面,首先将桥体分成中段和起点及终点三部分,并探讨了有无预浮力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三种驳岸交接处理方式,其一便是将近岸六边形体块以竖向滑轨相连,并通过体块内的储水量调节浮力,从而获得适宜的相对高度以达到台阶的作用,来对应水位的变化而产生的高差——枯水期从中段的体块的轻微叠加渐变到近岸处的显著错落,而丰水期整体相对平整——浮桥随季节性水位升降而动态变化。
中期设计概念:群岛浮桥
由于造价问题和功能形态仍以通行为主,我们开始了新的探索。如果不能完全消隐于水天之间,那何不以聚落状的自然形态融入水岛环境。这样,大小七个覆盖着绿色植被、饱满的自然形态的小岛便错落有致的散落在了水中。近岸岛屿跨越坡岸即可自然解决水位高差问题;岛屿之间用潜入水下的步道相连,但如果不想体验涉水而过的路径,也可以通过充气皮筏拖拽绳索以到达每个人工小岛,这便有了双重的通过和亲水方式;岛上设有垂钓、野炊、休憩等空间,并结合灯带和喷雾装置,勾勒和烘托气氛;同时与其他人工岛屿呼应,形成链接的群岛,共同构成水岛景观。我们将其命名为群岛浮桥。但由于麓湖设计中已有离岛链的概念,所以我们提出以原设计中的六边形的形态替换自然形态,满足多节点停留,保持与现有自然景观的对比。
两轮下来,我们确认了把两个方案结合起来的最终方向,也积累了基本上所有所需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此时,正六边形已不再适合独立而分散的布局,因而进一步对正六边形直边适度拉伸并正北布置,每个浮岛尺度有致,远近相宜,形成整体而又富有韵律的分布;平行于岛屿六边形边缘的步道进一步加强了整体的联系与类似分子式般的空间结构性,并利用可控气垫调控步道的标高,再结合一条绳索皮筏路线,形成了水上、踏水及水面三种可选的路径;这同时也使通过常规的栈道搭接方式来解决驳岸连接的问题变得不再简陋突兀;我们对每个小岛都有针对性的设计,在满足丰富的亲水功能的同时,从形态上确保天然“岛”地形的起伏性特征;运用多种方式,通过可映射材料、亲水植被和丘陵形态,将自然与人工对比、结合,并使这种原则从整体布局到每一个小岛的细部都得以充分表达。
最终设计概念:天空浮岛
最终,除了在确认水质达标后增设了一个游泳区域外,布局与功能已完全满足设计需求。为了尽量节约造价,同时也符合水域的尺度,我们进一步缩小了两个主岛的尺度,调整了岛屿相对位置及其肌理,将可涉水的亲水区缩小并集中至游泳区域周边,并用一个微小的以手动螺旋桨为动力的浮岛代替了绳索皮筏,使之成为可以移动的浮岛。
我们期待可以用巧妙与美好的景观去呈现一方处所,使行进中得以体验别样的乐趣;让这座浮桥可以时而局部消隐于水天之间,兼顾实用与趣味,让游人行走于倒映的云朵之上,感受悬浮的自由与暗涌的力量;我们期待这些人工的浮岛可以以新的形态融于天空与湖水,产生折叠的群岛效应,与彩虹小屋相伴,于麓湖常栖。
天空浮岛年中已基本完工,我们主导了整个施工过程,通过大量的简洁便易且有效的构造,满足了浮岛之间的连接桥的动态升降需求,也使整个体系坚固稳定,并在无法准确确定防腐木、局部含有气体的钢管的密度的情况下,通过配重实现了所有大小不一的浮岛岛面处于同一标高。同时也研究了在使用过程中适应未来可拼接的改造性,并已经设计出天空浮岛的2.0版本,现已取下一个分支进行试验,余下主桥部分将会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再次改变形态,持续的成为人们亲近天空与湖水的梦幻之地。
-转载自网络-